慈利县演艺团体大大小小,琳琳聪聪上百家,但在市民的眼目中,慈利瑞凝汉戏团才算“有种”的一家。这一湖南地方大剧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慈利、常德为中心的洞庭湖西岸各县广为流传。是湖南省政府2021年12月30日批准的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慈利汉戏起源于明万历年间,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唱腔丰富多变,高腔、弹腔、昆腔以及低牌子、民间丝弦小调交织成一幅绚丽的音乐画卷,其中尤以弹腔(南北路)为主。在表演上拗马军、推转转、空裆虚坐等程式动作个性鲜明,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这些程式演绎得淋漓尽致,能赢得观众的喝彩和追捧。
但是,这样一个具有厚重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的剧团,多年来,存在传承困境与核心挑战。比如,2012年改制转企的瑞凝演艺公司虽年均演出200余场,但需依赖“送戏下乡”政策扶持。原董事长王家龙坦言:“直接走向市场不迎合观众只有死路一条,但一味迎合又断了传统根基”,这句话,折射出艺术坚守与商业化的根本矛盾。
展开剩余58%汉戏的传承路上怎样破局?慈利县文旅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艺术传承的讲话精神:“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指导下,慈利创新四种模式,使汉戏焕发新姿。
一是金融赋能基础建设的龙潭河模式:慈利农商行创新信贷模式,为龙潭河汉剧团提供60万元无抵押贷款,破解排练场地建设资金瓶颈,开创金融支持非遗传承的样本。二是教育传承下沉基层模式:龙潭河镇开展“非遗进校园”,利用寒暑假免费培训中小学生,按行当分类教学。徐年喜在他的基地设立培训班,孩子们主动参与孙悟空等角色学习,点燃了文化传承的星火。三是内容创新双轨并行模式:专业院团创排现代戏贴近时代,如《赈酒风波》以“赈酒陋习”讽喻人情腐败,获湖南艺术节展演认可;《风雪见真情》将纪检案例改编为汉剧廉政课,实现传统程式与现实题材融合。民间剧团则坚守《莲台收妃》等骨子老戏,维系传统精髓。四是政策机制长效化模式:慈利县政府2020年设立汉剧传承保护中心,系统整理510余本传统剧目;之后又成立汉剧传习所,构建“专业院团+民间戏班+教育体系”三维传承网络。
慈利汉戏的百年浮沉印证了传统戏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困境,而其破局实践更凸显了传承的关键:以 “金融活水”破解硬件短板,用 “教育浸润”培育新生戏脉,借“创新剧本”连通古今审美,最终在传统精髓与现代活力间架起可持续的传承之桥。当孩子们在龙潭河镇的排练室挥袖学戏时,汉戏的火种已然跨越时空,照亮了非遗存续的另一种可能。
撰稿 熊文渊投资股票配资
发布于:湖南省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